你還在感嘆,中國制造供應鏈能力弱?
大量供應商、代工廠只能以低***支撐?
“NO!”
柔性供應鏈在鞋服品牌的應用日益廣泛,同時也產生了兩極分化的現象。對于實施效果,有人驚喜,也有人抱怨。
廣州一時尚品牌供應商一樓的生產車間里,從接單、裁剪、流向縫扣到交付,流水線上的生產有序運行著。每個環節電子屏上的字幕時刻跳動,標注每個工人要完成的工序,及每道工序的成本與員工的計件(工資)。
三樓工廠負責人王力的電腦屏上,實時顯示該訂單的整個運作情況:后端采購、選品、設計、生產流程,包括料工費、銷售價格及毛***等都一目了然。
同時,王力還能實時追蹤這張單的接單時間、接單人、哪些面輔料還沒有到貨。如果面輔料出現瑕疵或質量問題,系統會及時將這些信息同步給品牌商或面輔料商。
這是怎么做到的?
原來,三年前該時尚品牌引進了一款供應鏈管理系統,將后端采購、選品、設計、生產流程都在一個系統中完成,實現從訂單到供應商的可視化管理。
在系統上線6個月后,該時尚品牌的庫存從過去的2個億降低至9000萬;快速反應周期從14天縮短至5天,手機、電腦可實時監控訂單流轉情況,跟單能力提高了50%。
通過幾年運行考驗,該時尚品牌正在跳出從采購到生產各環節孤軍奮戰的怪圈。
這是一個成功案例,給企業帶來了效益。然而,不是每個企業都如此幸運。當下快速響應的柔性化供應鏈訴求愈發突出,如何通過數字化改造實現“柔性管理”?(相關閱讀請點擊:橫跨10余個部門,超40道工序,柔性供應鏈破圈,推翻部門之間的“墻”)
“建立柔性供應鏈不是一夕之功,需要有中長期的戰略規劃,并且至少3年?!币晃婚L期從事企業服務的***人士表示。
這是一項艱難的數字化任務。決策人需要果斷決策,還需要想象力與頑強的意志!
沒有“指揮家”,曲子就雜亂無章!
一件衣服從雛形到成衣,再到消費者手中,要經歷四十余道工序;需要幾十個部門參與,數家甚至數十家外部供應商協同。
對于品牌方來講,尤為重要的是,它要實時掌握布料的使用情況,否則就會面臨缺料,或者庫存管理等難題。
以童裝品牌巴拉巴拉為例,其下屬有幾百家供應商。對于巴拉而言,無論服裝是在哪個工廠生產,只有一個要求——即質量要一致,交貨期要一致。
因為時尚服裝對季節性要求很強,如果不按時、保質出貨,就會錯過銷售高峰期。比如1萬件訂單,合同簽訂10號交貨,但因為供應商延期了10天,可能季節性就過了。這1萬件服裝是否能銷售出去,要打一個問號。
在面輔料采購協同上,過去面輔料的采購進度、付款對賬都依靠人力,由于缺乏數據支持,經常會產生產付款滯后、錯付等情況,影響了供應商的運營。
面輔料采購有幾種場景,品牌商向面輔料商下單1萬米布并給到制造商,制造商提取多少,要根據成衣的制造訂單決定。比如,一個訂單預訂了10000米布,工廠一次可能只需要提取2000米。因此,這1萬米布面輔料商可能分為三期或四期交付。
過去,所有對接都是靠人工對接, 品牌商不能實時了解各階段用了多少布,還剩多少布。甚至面輔料商會把品牌商采購的布,用到其他訂單上,對品牌商來說必然是一種損失。
另一種場景是,當成衣制造商在向面輔料商提貨時,要向面輔料商支付面料的款項,這個款項是品牌商與成衣制造商提前協定的。只有確定成衣制造商已經付清款項,品牌商才會把成衣制造商的那部分款付清。
但由于沒有系統,在面輔料商、成衣制造商及品牌商這個三角關系中,品牌商并不知道成衣制造商是否把款項支付給面輔料商。
“國內鞋服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水平整體薄弱,品牌商缺乏對整個生產制造過程的協調能力?!庇Ⅺ湢杽撌既藚桥d打了一個比方,就像在交響樂隊,每一個演奏家是***的,可沒有“指揮家”,曲子就雜亂無章。
吳興認為,鞋服行業的智能制造是一個“仿人類”的過程。機械臂或者智能縫紉機是企業的手和腳,傳感器是企業的耳和鼻;每一個器官都很先進,但由于沒有“大腦”的統一指揮,整個動作又是不協調的。
再以駱駝為例,駱駝下屬的供應商有百余家,供應鏈關聯節點與系統非常龐雜,如果沒有大腦統一指揮,就會在各個環節出現問題。
比如,在跟單環節,過去跟單人員不知道訂單到工廠后什么時間上裁床,什么時間車縫,什么時間完成或者質量是否出問題。因此,跟單人員靠駐廠跟單。
“駐廠跟單”有幾個問題,一個是效率低,品牌商派大量的跟單員去供應商駐廠監督,收集訂單生產、質量數據。一個跟單員最多只能同時跟兩到三個供應商,費時費力。
另一個是訂單管理混亂,由于所有對接工作都靠人工,當訂單出現質量問題時,信息不能及時同步給品牌商。當問題最終反饋到品牌商時,供應商有供應商的理由,跟單員有跟單員的理由。這種信息的不清晰、不透明,容易導致雙方爭執不下。
同時,由于品牌方缺少跟單的實時數據,對跟單員的績效考核難度很大;對供應商的服務質量評估,人為因素較多,導致供應商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對品牌方的服務質量上。
在訂單準交率上,由于供應商的大小、管理水平參差不齊,在排單過程中因為不合理的人工分單,進而導致訂單延誤、質量問題等。
打破“信息孤島”:鞋服產業需要“數字大腦”
隨著新一輪國潮襲來,服裝企業提升效益已經喊破了嗓子,但仍然找不準確切的入口。
國內服裝企業很早就在探索供應鏈難題,這是數字化最有價值的地方,充滿挑戰性!
為了解決傳統服裝產業鏈中各環節信息不對稱和業務流程斷層難題,一些SaaS技術服務公司,如英麥爾、領貓SCM、吉客云、秒優、飛榴科技、快衣等提供了不同的解決方案,旨在對服裝產業鏈的供應、需求、原材料采購、市場、生產、庫存、訂單進行高效管理。
比如秒優科技,2009年以管理咨詢+軟件服務起步,自2019年起開始試水新業務---云工廠,整合多家服裝生產企業的產能,通過承接服裝品牌的訂單,將訂單拆分給合作的工廠,從而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柔性和響應速度。
上海柚凡領貓SCM是把品牌商的各個部門通過系統鏈接起來,通過提升整個公司內部業務的協同性,讓下一個部門知道上一個部門的工作進度,讓部門內部的每個人知道自己該做的事情。
英麥爾科技則通過自主研發平臺Supply Force打通了品牌商、制造商和面輔料商之間的協同鏈接,該平臺于2018年5月上線,集合了采購協同管理、成衣及面輔料開發協同、生產制造協同、產能管理協同、供應商協同管理、質量管理協同等全供應鏈環節。
英麥爾創始人吳興畢業于吉林大學計算機系,早年在惠普、SAP從事軟件開發、實施工作。他對供應鏈的認知,始于1998年。
那一年,吳興加入諾基亞,主導諾基亞的供應鏈共享和協同運營模式,建立了諾基亞的全球供需計劃集成網絡,實現從訂單到供應商的一體化管理。
2016年末,已經做了20年供應鏈管理的吳興,著手市場調研,***產品瞄準了鞋服企業。同年,他聯合3位合伙人創業,創立英麥爾科技(Emera)。目前,UR、森馬、巴拉巴拉、太平鳥、駱駝、以純等幾十家品牌商均已成為Supply Force平臺的用戶。
吳興認為,英麥爾的思路是為鞋服企業構建一個“大腦”,即數字供應鏈協同平臺。為品牌商將供應商集合到一個云平臺,把產品開發、采購、生產、質量、物流等環節在平臺形成數據,所有環節均可視化、移動化,節點、溝通和社交功能鑲嵌在系統中。
對品牌商來說,有了系統之后,各個環節的數據都是可視化流通,從訂單到供應商可以一體化管理。因為工廠把信息傳遞到系統上,品牌商能夠實時看到訂單的生產進度。一旦發現質量問題,可以及時反饋到供應商或面料商。
同時,跟單人員不需要花很多時間駐廠,在手機或電腦上就能跟單。過去,一個跟單員最多能同時跟兩三個單,現在,最多能達到10個,跟單效率提高了50%。
在面輔料商、成衣制造商與品牌商的三方協同上,有了系統后,不需要財務到月底再對賬,系統會自動跟蹤品牌商所下的訂單。三方在采購過程中的信息均在系統中有記錄,并且***都在系統中上傳,以***該訂單的款已經付清。進而提高了供應商之間的協作能力。
在品牌企業內部,一個通病是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協同能力較弱。出了問題,往往是部門之間推諉互相指責,難以找到實際的問題點;使用系統后,系統提供供應鏈的全流程控制,顯示節點的狀態,問題一目了然。這也為部門與部門間的合作,提供了數據支持,加強了部門間的協同能力。
對于內部已經有系統的企業來講,比如像以純,企業內部本身有研發團隊,已經開發了一些系統、引進了吊掛線或智能化設備。在這種情況下,英麥爾要做的工作是把英麥爾的系統和原有系統對接上,比如,吊掛線的數據接入英麥爾的數據里,可以把裁剪、車尾及印花等整個鏈條連接起來。
“行業內卷”正在加劇,服裝企業向供應鏈要***
相比優衣庫等***的服裝企業,中國服裝行業發展思維仍以傳統工業制造為重心,在品牌和供應鏈管理上存在差距。
隨著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的持續放緩,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從2014年開始正式過渡到穩定調整期,行業增速迅速下降。
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,致使整體紡織服裝產業加速下滑;到2021年,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控制,紡織服裝行業才逐步恢復。
中國是紡織服裝生產大國與消費大國。產業規模達到5萬億元,工業企業數量達17萬家,從業人員數百萬人。在原有的制造能力基礎上,通過數字化方式,提升運營能力、優化商業模式,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率,從而提升企業***率,則是擺在所有從業者面前的緊急任務。
“在數字化系統的實施過程中,很多工廠因為之前沒有對基礎工作進行梳理,因此,系統支持會出現很多問題?!币晃婚L期從事企業服務的***人士介紹。
比如,跟品牌商的匹配問題,電商直播等新興帶貨形式的興起,對工廠的交付要求高。一個訂單只有10件或20件,甚至有些品牌商還要求單件發貨,這對工廠包裝、發貨帶來了很大的挑戰。
在數字化大背景下,越來越多頭部企業正在尋求供應鏈變革,加速推進柔性供應鏈建設:每次訂貨會后,針對暢銷款進行補單,并試圖通過提前試銷的方式,提高補單效率,以更好地提高應季商品的適銷性,減少庫存。進而倒逼它所協同的供應鏈上的合作伙伴數字化管理水平越來越高。
英麥爾等技術服務平臺能夠以數字供應鏈協同模式為核心,打通品牌商與供應商、面輔料商的上下游供應鏈合作關系,并可依據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配置相應解決方案。
據吳興介紹,為企業完成內外部的協同化、產業生態社區化,英麥爾通過把企業內部跟外部連通而形成一個虛擬空間,里面是一個產業集群或工業園,讓遠在千里之外的供應商能夠在社區上進行可視化協同運作。
不容忽視的是,當前服裝數字化***的難點是破除現有體制,當工廠已經在一定軌道上習慣了,突然出現一個新事物,會本能地產生抵觸情緒。服裝行業17萬家企業的轉型升級,這個路程還很長。
?。☉茉L者要求,文中王力為化名)
網站編輯:陳一